启闳半导体科技(江苏)有限公

TsiHon Semicon Technology (JiangSu)Co.,LTD
服务热线:
17621381228
pn 结隔离技术
来源: | 作者:LiLi | 发布时间: 2024-08-20 | 193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半导体集成电路是通过平面工艺制程技术把成千上万颗不同的器件(如电阻、电容、二极管和 MOS管等)制造在一块面积非常小的半导体硅片上,并按需要通过金属互连线将它们连接在一起,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电路。集成电路工作时,集成电路里的各个器件的电压是不同的,必须要对它们之间进行相互绝缘隔离,保证器件之间不相互干扰,并且每个器件的工作都是独立的,从而实现电路的功能。隔离技术是工艺制程的关键,它决定了集成电路的性能和集成度。20世纪60年代,最初商业化的隔离技术是pn 结隔离技术,它是利用pn 结反向偏置时呈高电阻性,来达到相互绝缘隔离的目的。pn 结隔离技术工艺制程比较简单,成品率高,价格便宜,但是利用pn 结隔离技术制造的集成电路的集成度非常低,它只被广泛应用于低成本的TTL集成电路。另外利用pn 结隔离技术制造的CMOS 工艺集成电路中存在寄生的NPN和PNP,它们之间会形成正反馈导致低阻的PNPN通路开启导通,形成闩锁效应问题,烧毁集成电路,所以它并不适合制造比较先进的、高密度的CMOS 和BiC-MOS 工艺集成电路。为了得到更好的隔离和更高的集成度,20世纪70年代半导体研发人员在pn 结隔离技术的基础上开发出LOCOS (Local Oxidation of Silicon,硅局部氧化)隔离技术。LOCOS 隔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艺特征尺寸0.30μm 及以上的 CMOS 和 BiCMOS 工艺集成电路。随着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,LOCOS 隔离技术并不适用于制造器件密度远大于107cm-2的CMOS 工艺集成电路,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STI 隔离技术,由于利用STI 隔离技术制造的集成电路能实现非常高的集成度,所以 STI隔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特征尺寸0.25μm 及以下的CMOS 工艺集成电路。

为了更好地理解pn 结隔离技术,以最早出现的双极型工艺集成电路为例,先了解双极型工艺制程技术的流程,再通过双极型工艺集成电路去分析 pn 结隔离技术。

双极型工艺制程技术流程主要包含以下八大主要步骤:

第一步、准备P型衬底硅(P-type-Substrate,P-sub);

衬底的掺杂浓度一般是1015cm-3,晶向是<100>的轻掺杂p型硅。低的掺杂浓度可山减小集电极的结电容,提高集电极的击穿电压。

第二步、形成n型埋层(N-type-Buried-Layer,NBL);

首先在p型衬底上生长一层二氧化硅作为阻挡层,再进行光刻和刻蚀处理,露出需要形成 NBL 埋层的区域,然后淀积n型杂质砷,通过退火使杂质扩散到衬底,同时激活砷离子,最后通过湿法刻蚀清除二氧化硅层。在 N-EPI 外延层和P-sub 衬底之间制作中等掺杂的NBL埋层,目的是减少双极型晶体管集电极的串联的电阻和减小寄生的PNP管的影响。

第三步、生长n型外延层(N-type-Epitaxy,N- EPI);

外延生长一层轻掺杂的n型外延硅,作为双极型晶体管的集电极。整个双极型晶体管便是制作在这层n型外延层上的。为了减小结电容和提高击穿电压 BVcbo,外延层必须是轻掺杂的。

第四步、形成P阱(P-Type- Well,PW)保护环隔离;

生长一层二氧化硅作为阻挡层,再进行光刻和刻蚀处理,露出需要形成PW保护环的区域,然后淀积P型杂质硼,通过退火使杂质扩散到所需的结深,同时激活硼离子,形成PW保护环。PW保护环的结深要大于n型外延层的厚度,这样可以通过PW保护环隔离形成许多n型外延的孤岛,它们便是通过 pn 结隔离技术进行隔离的。电性上利用反偏的PN 结实现双极型晶体管的电性隔离,因为反偏的pn 漏电流非常小。最后通过湿法刻蚀清除二氧化硅层。

第五步、形成重掺杂 N阱(N-Type-Well, NW)集电极;

生长一层二氧化硅作为阻挡层,再进行光刻和刻蚀处理,露出需要形成集电极的区域,然后通过离子注入n型杂质磷,并退火激活磷离子,形成n型重掺杂NW集电极,目的是减少双极型晶体管集电极的串联的电阻。最后通过湿法刻蚀清除二氧化硅层。

第六步、形成 NPN基区(P-Base);

生长一层二氧化硅作为阻挡层,再进行光刻和刻蚀处理,露出需要形成基区的区域,然后通过离子注入p型杂质硼,通过退火激活硼离子,形成p型轻掺杂 P-base。为了减小结电容,提高击穿电压BVcbo,提高电流增益,P-Base 与NW 和 NBL 不能重合,P-Base 必须是轻掺杂。最后通过湿法刻蚀清除二氧化硅层。

第七步、形成 NPN 发射极和集电极接触;

生长一层二氧化硅作为阻挡层,再进行光刻和刻蚀处理,露出需要形成发射极和集电极接触的区域,然后通过离子注入n 型杂质砷,通过退火激活砷离子,形成n型重掺杂发射极和集电极接触。最后通过湿法刻蚀清除二氧化硅层。

第八步、形成基极和PW 接触。

生长一层二氧化硅作为阻挡层,再进行光刻和刻蚀处理,露出需要形成基区和 PW接触的区域,然后通过离子注入p型杂质硼,通过退火激活离子,形成p型重掺杂基区接触。最后通过湿法刻蚀清除二氧化硅层。

上面的工艺流程是前段器件级的工艺,图3-1所示为双极型工艺制程技术的剖面图。当前段工艺完成以后,在器件上淀积一层二氧化硅绝缘层,目的是把器件和互连的金属隔离,然后进行光刻和刻蚀。形成接触孔,并淀积金属层,接着进行光刻和刻蚀,形成金属互连线。

为了有效地隔离双极型工艺集成电路各个器件,双极型工艺集成电路的各个 pn 结都是反偏的,保证pn结维持反向偏压是必不可少的,这种利用反偏 pn结做器件隔离的技术在 1959年首次获得专利,它是早实用化的器件隔离技术。为了追求芯片商业利润的最大化,设计人员都希望两个器件做的尽量靠近,这样可以缩小单个芯片的面积,同时单位面积的硅片可以产出更多的芯片,提高晶圆的利用率。

以双极型工艺集成电路中两个相互靠近的NPN为例,NPN 的集电极 NW与PW保护环或者 NBL 和P型衬底的 pn 结都是反偏的,它们会建立起一个的势垒高度,形成耗尽层。当相邻的两个 NPN集电区相互逐渐靠近时,它们的耗尽层也相互逐渐靠近,势垒高度开始逐渐降低,电子就很容易越过这个势垒形成漏电流,那么相邻的 NPN的集电极相互之间就会形成微弱的漏电流,这就增加了集成电路的功耗,同时它也影响了器件的隔离效果。

为了避免器件间形成漏电流,相邻的器件间会有一个最小的安全距离。因为PW保护环是轻掺杂的,NW是重掺杂的,当N-EPI 与PW保护环的耗尽区接触到NW时,NW与PW保护环之间的pn 结表现为单边突变结,轻掺杂的PW保护环耗尽层的宽度会变大。图3-2所示为相邻的两个 NPN集电极分别加 10v和5V电压时的剖面图,灰色的区域是耗尽层,P-sub 偏置电压是0V,两个 NPN集电区的耗尽区距离会相互靠近,它们的隔离效果除了与它们的偏置电压有关,也与NW、PW保护环和E-EPI 层的掺杂浓度有关。随着NPN的集电极偏置电压增大,PW 耗尽层的宽度也增大,那么相邻器件的隔离距离会随着耗尽层宽度的增大而减小。为了达到比较好的隔离效果,工作电压越大的芯片,器件相互间的隔离距离也要越大,也就是PW保护环的宽度也要越大。也可以通过提高PW保护环的掺杂浓度,来减低PW保护环耗尽层的宽度,从而达到减小器件相互间的隔离距离的目的,但是提高PW保护环的掺杂浓度会间接增大集电区和PW保护环的寄生电容,从而影响双极型工艺集成电路的工作速度,所以考虑集成电路器件密度的同时也需要对集电极和PW保护环的寄生电容作折衷考虑。

对于一个典型的集电区掺杂浓度为1016cm-3,p型衬底掺杂浓度为1015cm-3的双极型工艺制程技术,考虑到杂质横向扩散的距离大概4μm 左右,PW保护环的宽度是8μm,对于10V偏压的 NPN器件,集电区之间的间距可能需要12μm

除了考虑简单的隔离以外,还要考虑高压电路寄生的场效应管问题。当金属线在两个NPN 之间PW保护环的上方横向跨过时,它们就会形成寄生的场效应晶体管 NMOS,相邻的两个 NPN 的集电区为该寄生 NMOS 的源和漏,金属线是栅,如图3-3所示。如果金属线的电压足够大,那么该寄生 NMOS 就有可能导通开启,原本隔离的两个 NPN 就可能产生漏电流。而且它们之间的漏电流与 NPN的集电区的距离是没有关系的,就算它们间距非常远也可能形成寄生 NMOS 导通产生漏电流,只要有足够宽的金属线从它们上方横向跨过,并且金属线的电压足够大。寄生 NMOS 的阈值电压与PW保护环的浓度和 ILD (Inter Layer Dielectric)氧化层的厚度有关,可以通过提高PW保护环的浓度来提高寄生NMOS 的阈值电压,但是提高PW保护环的浓度会增加集电区与PW保护环的寄生电容,所以提高PW保护环的浓度的方法并不是最好的选择,通过增加ILD 氧化层的厚度去提高寄生NMOS 阈值电压的方法是最可取的,而且不会发生其他的效应。

pn 结隔离技术工艺制程简单,成本低且成品率高,并且能有效实现了双极型工艺集成电路的平面隔离。但是利用 pn 结隔离技术制造的集成电路集成度低、结电容大且高频性能差,并且它会引起CMOS 自身固有的寄生PNP和NPN导通,它们之间会形成正反馈机制导致电源与地之间形成 PNPN 的低阻通路,电源与地之间产生大电流烧毁CMOS 工艺集成电路,这就是CMOS 电路的闩锁效应,所以它并不适合制造比较先进的、高密度的 CMOS 和BiCMOS 工艺集成电路。pn 结隔离技术只被广泛应用于低成本的 TTL集成电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