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炉管变成RTP
半导体的前段制程中,有许多必须一边加热一边进行的制程(如图4-15-1所示)。此段的加热处理逐渐变成快速加热处理。让我们来了解背后的意义。
在离子注入后的“活性化处理”中,加热目的在于使注入矽的导电型不纯物质(磷、砷、硼等)达到电气活性化的状态,同时使扭曲的矽结晶恢复至正常状态。因此,利用热能摇动晶格,将晶格点一部份的矽原子置换为不纯物质。
在“不纯物的扩散”中,于高温状态下使矽暴露在导电性不纯物质气体环境,利用热扩散现象使不纯物扩散到矽中。
在“不纯物添加后”,将矽透过离子注入或是扩散到矽的导电型不纯物质,在惰性气体(氮、氢)中进行高温处理,利用扩散原理使不纯物质更进一步导入到深处,并使之再分布,以使轮廓产生变化。
在“再溶融”(re-flow)中,利用添加磷(P)或硼(B)或者两者皆有的矽氧化膜玻璃(PSG、BSG、BPSG)所拥有的低融点特性,加热使其溶融、流动,促使表面的平坦化。
在“合金”或“烧结”中,对矽与金属布线之间的接触点加热,以确保欧姆接面特性。
在过去,上述各种热处理均使用炉管。然而将矽晶圆装卸进入高温达数百~1000度C的炉管过程中,为了避免热应力诱发结晶缺陷的发生,升降温均需耗费数分钟至数十分钟的时间。
然而,由于半导体元件高精密度的进展,热处理的时间必须越来越短,而出现能够取代炉管并进行快速热处理的瞬间热处理RTP(Rapid Thermal Processing)方法。
RTP使用的方法是,利用大量灯管同时对矽晶圆照射红外线,或是利用雷射光进行扫描,使装置能够快速加热。
使用RTP,能够以秒为单位,完成数百~1000度C的高温处理过程,使得极薄pn接面及极薄氧化膜(SiO2)的形成变得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