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初期阶段,特别是在日本,针对制造装置的开发及量产机种的改善、改良,一般习惯由半导体制造商对装置制造商进行技术指导。也就是说,半导体厂商在使用装置进行实验及量产过程中,所累积的经验及know-how,回馈到装置里,使其能够贡献在新装置开发及既有装置改良上。
这种合作关系在后续日本的半导体制造商及装置制造商间的关系上,带来特殊的让步与特别的情感。且让曾在半导体制造商及装置制造商双方都服务过的我,来叙述一己之见。
①know-how透过装置制造商而泄漏?
在日本半导体产业仍蓬勃发展之时,很少听到这样的事情,但在韩国及台湾等半导体产业势力突然增强时,渐渐会听到这样的声音:“日本半导体制造商的技术累积在装置上,透过装置流失到外国了”。这并非完全是荒诞之谈,但若真的有无法保护重要技术的实情存在,应该说是智慧财产权战略的缺乏。
由此观点看来,不免有点“人穷志短”的印象。
②半导体制造商的部分业务移转到装置制造商手中
随着半导体产业型态的变化,以及懂负责接受委托进行制造的代工制造商的势力增强,过去主要由半导体制造商进行的制程建构等工作,有大部分均渐渐开始依赖装置制造商。在此过程中,装置制造商也从过去仅提供单机的模式,转变成拥有迷你的生产线,在考量制程的前提下进行装置开发。
③牵涉商业习惯的应收账款问题
日本的半导体制造商及装置制造商之间的应收账款等支付条件等,与海外条件不同的问题,时时浮上台面。在日本,款项支付通常在验收后半年到九个月间,时间很长,而在海外的半导体厂商,一般多为验收当月支付九成,余款于次月付清。这个差异让日本的装置制造商的债权回收期间延长,而形成经营上的压力。若认真要改变这样的商业习惯,则必须就国家的整个业界,进行认真的检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