启闳半导体科技(江苏)有限公

TsiHon Semicon Technology (JiangSu)Co.,LTD
服务热线:
17621381228
Salicide 工艺技术
来源: | 作者:LiLi | 发布时间: 2024-09-12 | 353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Salicide 工艺技术是在标准的CMOS 工艺技术的基础上增加硅金属化的相关工艺步骤,Salicide 工艺步骤是完成源和漏离子注入后进行的。形成 Salicide 的基本工艺步骤是首先利用物理气相淀积(Physical Vapor Deposi-tion, PVD)在多晶硅栅和有源区上淀积一层金属(Ti、Co和 NiPt等)。然后进行两次快速热退火处理(RTA),以及一次选择性湿法刻蚀处理,最终在多晶硅表面和有源区表面形成 Salicide,金属硅化物包括TiSi2,CoSi2和 NiPtSi 等薄膜。金属Ti,Co或 NiPt 不会跟介质材料反应形成金属硅化物,只会与直接接触的多晶硅和有源区反应形成金属硅化物。与Polycide 不同的是 Salicide 工艺技术会在多晶硅和有源区同时形成 Salicide,降低它们的方块电阻和接触电阻,在设计上可以得到更小串联电阻,减小 RC延时,提高电路的速度。

为什么需要两次 RTA呢?以Ti-Salicide 工艺为例,首先淀积一层Ti 薄膜,然后再淀积一层TiN 薄膜覆盖在Ti薄膜上,淀积TiN 薄膜的目的是防止Ti在快速热退火处理时流动。第一次 RTA-1 的温度比较低,只有450~650°C,Ti只会与有源区或者多晶硅的硅反应形成高阻态的金属硅化物 Ti2Si,它是体心斜方晶系结构,它是C49相,Ti不会和氧化硅反应生成金属硅化物,所以可以利用选择性湿法刻蚀去除表面的TiN 薄膜和氧化硅上没有反应的Ti薄膜。第二次 RTA-2温度很高,最低也要750°C,有的工艺平台要求高达950°, RTA-2 可以将C49相的高阻态金属硅化物Ti2Si转化为低阻的C54 相金属硅化物Ti2Si,C54相是面心斜方晶系结构,它的热力学特性很好,非常稳定。如果只通过一次RTA 生成低阻的金属硅化物TiSi2,那么这个步骤的 RTA 的工艺温度会很高,在如此高温的环境下,硅可以沿着TiSi2的晶粒边界进行扩散,导致氧化硅边界上面的TiSi2过度生长,湿法刻蚀无法去除氧化物上的金属硅化物,而造成短路。图3-104所示为经过两次不同温度的RTA 工艺步骤,只在源、漏和栅上形成 Salicide。图 3-105 所示为只经过一次高温的RTA,在 STI 和侧墙上也形成Salicide,造成短路。

图3-106所示为Salicide 工艺技术中两次RTA 工艺的温度相位图。第一次RTA-1 使金属与硅反应形成相位C49的高阻态金属硅化物 Ti2Si、CoSi2、Ni2PtSi,它的反应温度小于T1T1(Ti)>T1(Co)>T1(NiPt)。然后用湿法刻蚀(刻蚀的酸是 NH4OHH2O2)去除氧化物上未反应的金属,防止桥连短路。第二次 RTA-2 需要更高的温度T2,把相位C49 转化为C54的低阻金属硅化物生成TiSi2 /CoSi2/NiPtSi2,T2(Ti)>T2(Co)>T2(NiPt)。

Ti- Salicide 有一个致命的缺点,随着 Salicide 厚度的降低或者线宽的减小,Ti- Salicide 由C49相位转化为C54 相位的临界温度T1会升高,而C54 相位发生团块化的临界温度T2反而会降低,以致于会出现T1=T2的临界点,甚至会出现T2小于T1的情况,如图3-107所示。如果出现T2小于T1的情况,Ti-Salicide 出现C49相位后就会直接发生团块化,根本就不存在C54相位这个区间,也就是根本找不到降低金属硅化物电阻的工艺条件,所以只有大尺寸的工艺才会采用Ti-Salicide 工艺技术,例如特征尺寸0.5~0.25μm 的工艺技术。而Co-Salicide 可以有效避免这种直接发生团块化现象,所以特征尺寸0.18μm ~65nm 的工艺技术都采用Co-Salicide 工艺技术。另外由于特征尺寸为65nm 以下的工艺技术需要特别考虑热量的问题,所以选择 NiPt-Salicide 工艺技术,因为 NiPt-Salicide 工艺技术的 RTA 工艺温度比 Co-Salicide工艺低。

另外硅和金属还存在互扩散的问题,对于 Ti-Salieide 工艺技术,淀积的金属是 Ti,在形成硅化物的过程中,硅是主要扩散物,在边缘处可以参与反应的硅相对来说会少一点,所以边缘形成的金属硅化物的厚度就会相应变薄,那么边缘的薄层电阻就会相应变大,表现出来的特性就是金属硅化物的边缘的电阻较大;对于线宽为0.18μm以下的工艺技术,这种特性会非常严重。除了边界处金属硅化物电阻增大的问题,另外硅会扩散到金属上,引起的桥接问题。由于硅扩散到金属中的速度大于金属扩散到硅中的速度,所以金属硅化物不仅会在金属与硅的直接接触面形成,还会在氧化物上形成造成桥接,例如 STI和侧墙上。虽然 STI和侧墙上Ti金属并不与硅直接接触,当初始的硅金属化反应发生在纯N2气氛中进行时,可以阻止硅化物在横向上的生长。另外金属 Co和NiPt 可以有效地避免上述敬应,这是0.18μm -65nm 工艺技术选择用Co代替T的原因。

Co-Salicide 对线宽控制比 Ti-Salicide 好,RTA-1 的温度是300~370°C,形成C49相位的金属硅化物Co2Si,当温度大约为500°时Co2Si转化为CoSi,然后在700°C或者更高的温度下形成C54相位的金属硅化物CoSi2。在低温时Co是主要扩散物,Co进入界面与硅反应,这样Co2Si横向扩散比Ti2Si的小,但是在高温时CoSi转化为CoSi2,硅是主要扩散物。

掺杂类型会对 Salicide 的阻值产生影响,n型区和p型区的方块电阻是不同。对于n型区,会形成较薄的金属硅化物,所以n型区的方块电阻较大,而p型区的情况相反,所以设计上要区分n型或者p型电阻。

另外杂质在 Salicide 中的扩散速度非常快,所以在多晶硅中的掺杂物容易进入金属硅化物层,而流串至其他地方。多晶硅会因为掺杂物的流失而产生严重的空乏效应。对于 CMOS工艺,则会有p 型和n 型掺杂物的相互污染,导致MOS 管阈值电压的变化。

对于65nm 以下的Ni-Salicide,首先在低温下形成Ni2Si,随着温度升高再形成 NiSi。由于NiSi 具有热不稳定性,当温度高于400°C时最终形成稳定的化合物NiSi2,在这个过程中Ni 是主要扩散物,导致 NiSi2深入衬底形成短路,会形成漏电问题,这种现象称为 NiSi侵蚀衬底。为了改善该问题,在Ni 靶材中加入5%~10%的Pt,也就是利用 NiPt 的合金靶材代替纯-Ni靶材,最终形成 NiPt-Salicide。